2020年2月21日 星期五

一堂不熟悉課程的焦慮

教學生涯史上最長的寒假即將結束,
這一段期間因為「武漢肺炎」,除了春節之外,
大部分的活動範圍就只有書桌、沙發間互換,
不是個備課漢就是沙發馬鈴薯。

還沒開學,心卻很焦慮,
全因下學期接了一門「華語教學導論」的課程,

這堂課其實說起來根本沒什麼,不就是自己在研究所時期的課程嗎?
整個移植到教室就好了,慌什麼?

知道並不一定會講,了解不一定可以教。

而且華語教學有許多專業在裡頭,比如說:語音、語法、漢字、句型、「篇章、文化、現況、數位.......等,
不是我一人可以通透的,要怎麼教給毫無背景知識和教學經驗的大學生,

這是第一難。

這門課還需要學生學習歷程,
也就是說到學期末之前,每一位修課的學生都必須有一本「學期歷程」檔案,
裡面需包括:
1.個人修課上課反思心得x10
2.指定閱讀書籍心得x2
3.服務學習(實際試教)心得回饋x4
4.服務學習分組紀錄照片x4
5.分組試教影片
6.期中期末報告
18週掐頭去尾扣掉放假及服務學習的週數,
實際上課只剩下12週左右,
中間還要邀請外校專家來課堂上演講,
這樣再減去兩週的課程,
十堂課,一堂兩小時,要如何讓學生對華語教學有一些認識並可以上線試教?

這是第二難。

因為這一門課包含服務學習,也就是說必須和「新竹縣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合作,
排定時間全班包車前往中心實際輔導中心內的新住民(外籍人士、外籍配偶),
然後分組輔導,視需求進行華語輔導教學,紀錄、反思、修正、調整之後,完成一份完整的歷程,
事情很多,我很相信願意來來修課的學生都希望付出的努力獲得肯定,
只是,真的會有多少大學生願意接受這樣如研究生般 的生活?

這是第三難。

人會焦慮是因為對狀況不瞭解,越了解則心裡越能坦然。

所以,面對開課前三難,開始分析研究,尋找解決方案。

第一難:
開始詢問周遭曾經帶過這門課的老師,細問他們是如何規劃課程,
如何在有限週次下完成華語教學餓的初步訓練,
之後著手研讀指定教科書,整理書中的重點,畫作課堂簡報,
當然少不了再翻閱之前研究所得書籍、資料,增加補充資訊,

大學生不是研究生,我不需要苛責他們變成專業的華語教學者,
而是要燃起他們對華語教學的興趣。

這樣可以解決第一難。

第二難:
課程的要求很多,我相信真的來修這門課的學生,
真的是願意付出努力的。

所以乍看之下很多,
可是若將所有的工作分散到各週,並利用雲端教室提醒學生上傳和繳交期限,
再來就是扣除個人的心得反思作業後,
剩下的試教與報告,便可以採用分組合作的模式,
分攤壓力,減輕負擔,
先姑且不談繳交的紀錄質量為何,至少數量足夠了便可完成一份歷程檔案。

記住大學生不是研究生,不要太苛責。

第二難,迎刃而解。

第三難因關係到校外單位,
原比自己設想的會存在更多不可控制的變數,
與其自己想半天,不如親身走一遭,直接到該中心看看、了解實際的運作情況。

所以再和華語中心主任討論後,積極聯絡新竹縣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的相關承辦人,
在聯絡幾次後,約定一個該中心新住民接受輔導的時段,
買了伴手禮(禮多人不怪)送給接洽的社工和輔導老師,
詢問了相關開課的時間、人數、地點、輔導、時段、課程後續、學生到輔導方式.........,
一邊詢問一邊勤勞筆記,
找出兩方都可接受或者可協調的方式,
努力的解決這一難題,
之後還特別留下來觀了一下新住民的輔導方式,
這對於後續自己要如何訓練學生會更有底。

第三難,應該可以這樣解決。(之所以還無法解決是因為週末休假還無法和學校中心主任討論)


從一開始的焦慮、不安、緊張、失眠,
到現在就像桃花源記裡寫的:「初極狹,才通人」,到了後來的「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真的就是因爲不瞭解才焦慮,越是這樣就更加需要詳細分析了解後,
才會逐漸心安。
希望這一門課,學生和我可以漸入佳境,
到最後可以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但願一切順利平安。
疫情快快消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