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數位師訓的難

在台灣,學數位的人很多,
可是,願意教數位的老師不多。
為什麼?
這是我這一兩年來跑了這麼多場的數位師訓課後的一點小小歸納。
得從緣由談起。
昨日有幸參與雲飛師訓的班底,赴台中負責數位師訓,
課程開始與結束分別設計了問卷,
在歷經三小時的課程後,
下午我一邊"偷聽"哈哈老師的精彩桌遊課程,一邊處理學校公務,也偷偷的看了一下參課老師的回饋。
其實看了之後有些小小的失
落。
失落倒不是覺得自己教的不好(有啦)
失落的原因點在於:設計的數位課程無法滿足每一位老師。
我整理歸納後,發覺到數位教學師訓課程安排的難處:
一、載具的不同。
這也是我每一次壓力超大的原因,
因為每一位老師熟悉或使用的數位工具不同,很難可以統一。
雖然我可以事先發送問卷調查,
調查的結果也是無法根據老師的需要去設計課程,
原因在於:數位APP就這麼多,跨平台的還好,專屬某一個系統的,但有非常好用的,也很多。
這就面臨了取捨的問題。
那我到底要不要講?
畢竟我自己的主力還是蘋果,所熟悉的也是蘋果,
那Android的我該如何介紹?
我其實不敢介紹,因為我幾乎沒有使用經驗,
那又怎麼可以拿上來用呢?


 二、師訓當天網路問題。
只要遇到這個問題,我幾乎就廢了XD
記得連育仁老師從說過:
他和張憶如老師一起出去巡迴,只要碰到網路有問題,場子就是憶如老師的了。
他這麼調侃過自己。
在場的老師們笑了笑,
但我聽了心有戚戚焉。
沒了網路,數位真的就是廢了一大半的武功。
自己跑了好多場,也遇到過不下時幾次的情況,
網路卡頓還好,若遇到網路出了狀況,
那數位就都不數位了,有該怎麼網路互動。
這樣一來就得臨時調整簡報講題,
不過這時候就根本變成了自己的APP應用介紹及使用經驗分享。
或許這樣也不錯,但就是少了一開始設計這場數位師訓的初衷。

三、老師的數位程度熟悉不一。
這也是我非常頭痛的一點。
有時在問卷裡詢問老師關於自己或課堂使用數位的經驗,
通常得到的答案都不會是零。
但一到現場請參加的老師實做時,
情況就會接踵而來。
當然我不是說來參加的老師一定都要身懷絕技,對數位嫻熟無比,
我覺得這一段協助老師解決數位難題得時間也非常好。
可是呢,
就會相對冷落了其他數位嫻熟了老師,
場子就會有點冷。
我曾經想過:是不是可以隨機分組讓老師針對介紹的應用分別設計學習、練習內容呢?
可憑我那愚頓的腦袋,還沒想出個解決的辦法.........
可能是還沒上過憲福的高階課程吧。

四、範圍太廣。
數位包山包海,只要滑到app store或google商店就會知道,
數以萬計?不!數以十萬計的app,實在太多。
而且這還只是app,如果又談到電腦上的應用,
我今天設計的內容,是老師們需要的嗎?
會想要知道平板如何投影嗎?
會想知道ios的教學應用嗎?
會想要知道格式的轉換嗎?
會想要知道雲端的功用嗎?
會想要知道雲端協作的操作嗎?
會想要知道windows上的拼音聲調輸入嗎?Mac呢?ios呢?Android呢?
似乎沒有範圍就是屬於我的詮釋與發揮的空間,
可我很害怕或變成只有我自己很嗨的場子........

數位師訓都一定都會有這麼多不好的情況嗎?
也不是啦,
根據老師的回饋,
我除了知道來參加的老師們只少都有一定的收穫之外,
也知道他們其實在這之前或多或少都對生活在周遭,
但卻不怎麼熟悉的數位有著一定的畏懼,
經過了短短幾小時的互動與操作,
至少至少啦,
可以知道老師們真的願意跨出數位的一小步,
那我就覺得自己功德圓滿了。


之後還有好幾堂的數位師訓課,
只希望自己能夠做到像皓雲老師、慧澐老師、哈哈老師一樣,
他們實在跑太快了,根本看不到車尾燈,

說真的,夾在這幾位高手中間,課程壓力大到我可以一次猛啃三包鹽酥雞啊。(好像不是壞事喔XD




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故事魔法力後的高階華語課堂問答一隅

「故事魔法力三班」結訓後的兩堂高階華語聽力課,
我挑選了兩本與聽力似乎沒有麼關係的教材,
一本是「迷你廣播劇」,一本是「中國經典名間故事」。
若真的要扯關係,第一本至少還有MP3啦,第二本根本就是讀物啊。
說真的,若是禮拜天下午六點之前的我,
一定還是會為了聽力教材而聽力,那個叫做「忠於職守」。
可是天性喜新厭舊的我,再加上魔法課後那滿滿的故事「原力」充斥,我怎麼可能放過我的學生。
我要跟我的學生說一學期的好故事。
我怎麼做?
其實我沒有怎麼做。
就只不過是讀了書、畫畫重點、想了幾個題目,
還順便打了個盹,就上課了。
只要是華語老師都知道,學生不愛買書,
究竟是為什麼他們不喜歡買書呢?
很多原因就在老師自己身上。
因為課本很貴,貴得大概可以買十杯珍珠奶茶;
有的可能教不完,學期結束更不太可能拿出來自修,
放著墊泡麵不是,放著養灰塵也不是,
拿去回收更賣不了幾個銅板,
所以學生不愛買書(連我也不想買了)
可是啊,有沒有辦法把原本應該很制式化的課程,
加上一些故事的催化與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後,
讓整本教材跟著發酵呢?
有的,就是「故事」。
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真的是老掉牙到不行,
翻開課本,短短不到十五行的內容,
雖說是為了外籍學生的程度考量,可內文也縮減了太多了吧。
課文內容既然不精彩,那縮減的部分呢?
那是作者故意留下的一片美好,等待著讀者去漆上色彩。
「在很久很久以前,這個世界的形狀就像是一顆雞蛋........」
我發給學生彩色名片卡跟彩色筆,
在我念的同時,請他們將聽不懂的、聽不清的音寫下來,
等到第二輪請他們看講義(我印的),
跟隨著內文尋找自己自己不清楚的漢字。
並藉由投影將學生的生詞名片卡投影到大螢幕上,
大家一起協力完成漢字的書寫。
在今天悶熱的午後,
難保這樣靜默的課程再下去學生不睡死才有鬼,
所以便將提問拉上場,
開始針對內文不足或值得討論處與學生一點一點的拼湊,
就像是蔣葳老師「課文外的人物性格補充」教學一樣,
只不過我們今天的對象是盤古而已。
根據內文,我們衍生出了幾個很有深度的問題。
「你覺得一個人活著有什麼優缺點?」
「你為什麼喜歡/不喜歡跟室友住在一起?」
「如果你是盤古,必須一定要死才能創造世界,這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盤古創造的世界,你想創造什麼?」
這些題目藉由menti投射到大螢幕,
並讓學生掃描QR Code後自行在手機上
書寫回饋,然後再讓大家一起討論。
在比熱鍋還燙的討論氛圍下,
學生說:如果我是盤古,我不想要創造世界。
為什麼?
因為我死了,就沒有了,從我身體變成的東西,對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這答案讓我驚呼。
驚呼的是學生對於存在與本我的認知。
這是在我上課前根本沒法子預料到的回應。
很好,很真,我喜歡。
因為這才是人性。
下課鈴聲逼近,我也不得下個結論,
雖然我不想澆熄他們討論的熱度。
套用的「故事」的結尾規則,
我總結了一下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

我們不是盤古,也沒法子開天闢地。
但我們可以創造。
我們可以創造什麼東西?(學生回答各種答案)
我們不可以創造什麼東西?(一樣很多答案)
盤古是自己想創造這個世界嗎?還是沒有?(討論聲低了一些)
為什麼我們要在這裡讀盤古的故事?(學生搖頭張望、有的說因為上課需要)

我想要跟你們說兩件事:
第一,我們可以創造很多東西,雖然不一定很巨大、很重要,但一定很有意義。
什麼是對妳不可或缺的東西?(韓國學生說化妝品)
是的,妳可不可以拍一段教大家如何化妝的影片上傳到youtube,然後我看到了分享給我的女朋友看,
她很開心的學了,然後她就會在某一天化了很漂亮的妝跟我出去約會。
這個有意義嗎?
有。
第二,盤古看天闢地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人生很多時候有意義,很多時候沒有意義,那什麼是有意義?什麼是沒有意義?
我不知道,我沒辦法跟你們說。
因為有沒有意義這件事,是需要妳們自己站起來、用眼睛、用身體去感覺、去體會的。
我想我會繼續跟你們這樣補完那一整本的經典故事的。
因為這對我來說才是有意義的事。
下課。
(數位就算再怎麼進步,還是必須要有人文的力量去支撐)
----
我的課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