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數位教學的該與不該

做了幾年的數位教學,約莫有些心得可以寫出來,
不是教學文,只是自己的碎碎念。
數位很方便,這件事我得先承認,
不僅可以做到無紙化、即時、效率、同步、協作,
數位教學的活動趨近於遊戲競賽,
大多時候我多會用來刺激或鼓舞學習低潮的學生。
不過,我也會為了玩而玩。
不得不說,除了APPLE工程師或APP軟體開發者之外,
我實在想不出還有哪一種職業可以讓我光明正大的在教室裡一邊遊走一邊玩IPAD,還有錢領,就算其他巡堂老師或學生看到我這樣做,也不會認為我在偷懶滑手機(好囂張!!)
然後一邊把我給學生的補充的生詞、句子、影像同步投影到大螢幕上,
免去了我拿起粉筆的麻煩,還有下課也不用急吼吼的走到洗手間清洗手指、身上的粉筆灰,
累的時候,就把IPAD遞給學生,要他們畫上生詞的圖案給其他同學猜,或是開啟quiz、kahoot、quizizz等等的互動app,讓學生練習、競賽。
美其名是有目的及意義的學習,
但這絕對不是必然所需要的。
因為如鐘正明老師所說,這只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
學校現在一直在推數位、翻轉,
可是老實說我實在看不出他們哪裡數位了?哪裡翻轉了?
算了這是後話,不想多說。
我深刻的覺得,數位有它可以與不可以的處境,
比如說:過於仰賴數位測驗的我,總是給了學生大量的口說作業,然後要他們在截止日前上傳。
作業一樣,只是少了實體物。
批閱時間相同,只是不需要紙筆。
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個單方向錄音的作業,已經讓我失去了與學生再次互動的機會。
是的,數位很方便,但數位也有侷限,
倒底數位的該是哪些?不該又哪些?
這也再讓我思考,數位教學是真的互動還是假象的互動?

華語教學者的必要之痛

之前利用APP、越南語教材自學了一陣的的越南語,
跟著APP或者是CD不停的念讀,
覺得應該是OK了。
但這樣的學習方式對於三分鐘熱度的我來說,
一下就冷掉了。
然後APP和教材就被我冷凍在手機跟書櫃的角落,生養灰塵。
然後呢?(然後他就死掉了....)(黃國昌梗,不懂請google)
接了越南專班的華語課程後,
突然又起心動念的燃起學習慾望,
於是乎,上課我盡力的教授華語,下課只要有空,
我也會纏著學生學習一兩句越南話,只聽說,不讀寫。
因為越南語其中有一些發音,
對於華語者而言根本沒有對應的音位可以模擬,
所以學起來總是怪腔怪調,
我的學生看得也樂。
這時候我才驚覺,原來這才是許多語言教學者已經遺忘的過程:
初學新語言的痛與樂。
太多時候,站在講台上的我們,總是設計了許多活動,
總認為我們領讀了幾次,操練了幾次,
學生理所當然的應該會七八成,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理所當然不是必然。
雖然從抽點、活動、分組練習中,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
但卻似乎少了那麼一點什麼的感覺,
到了今天我才知道,
原來是少了設身處地對語言初學者的體驗。
只有自己在說越南話時,才知道原來這個發音不對,
才知道原來這個發音要閉口、不是開口音,
我從學生一個字一個字的帶我發音的過程,
似乎看到我在教學的過程,
他們很慢的教,一個字一個字的揪音,
但我在華語課堂時,卻心急的一句一段或一整篇的教,
完完全全的忽略的那種學習新語言的壓力與學習難點。
感覺汗顏。
這也才知道,我的學生們真是了不起,
他們可以在短短的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
承受的如此龐大的學習壓力,
在不同老師的教學風格裡,以及不同老師給予的課後作業中,
不只聽說被我們逼著,連讀寫也是。
這一切似乎不是理所當然或者身處CSL的環境可以解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