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8日 星期三

兩三年前的華語學思達實驗

接觸葉丙成老師的「翻轉教室」及張輝誠老師的「學思達」,
大約是兩年前左右吧,
那時候碩班即將畢業,剛好幸運的在明新華語中心有一份不錯的教學工作,
加上新手教師都會有的熱誠,
所以那時一直想擺脫傳統講述的課堂方式,
改採不一樣的教學方法。(我超討厭單一講述法)
因此會接觸到翻轉及學思達也不意外了。
但翻轉教室對我這一種懶人來說,比較麻煩,因為叫我對著筆電的鏡頭一個人自嗨上課,
...........抱歉,我是屬於人來瘋型的,沒有學生我就上不了課,所以翻轉我心嚮往之,但卻提不起勁。
至於學思達,從網路上看了輝誠老師的影片介紹跟買書研讀後,覺得自己差不多可以掌握大致的上課模式,
因此在華語中心時便嘗試了一次,不過樣本數太低,
所以我也不知道這樣的操做模式是否適用於華語教學。
那時候的情況是這樣子的。
四位學生一同上課,三位越南生一位韓國生,但程度落差頗大,但校方又將他們排在同一時段上課,
對堅持「學習分級」的我來說是完全無法接受,那怕只是一位,我也覺得要分開授課,
如此一來老師才能全心為不同級別的學生設計課程,學生才能完全沈浸在專屬的課程情境裡。
這樣對師生都好。
甲咖麥勒!!想得美!!
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對於經營者而言,多一個時段、多一間教室,就是多一份支出,學校可不是慈善單位,不會有這麼善良的。
所以一同上課是必然的。
但那時拗脾氣的我,就是覺得不行,因此便將學思達應用在此。
那時的作法是:
初級越南生在教室進行華語口說,
中級的韓國生進行影片學思達。
影片內容我盡量尋找跟課文文本接近的,
並在課前設計補充資料及問題單,
請學生在觀看影片的同時,
可以從資料中找到我給的補充、說明,
並且也針對片段進行提問
(以前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做,以及背後的理論為何,今天在台大上過課後才知道原來那個叫做ORID情意與認知提問類型)。
簡單的說那時候作的學思達只有觸及到客觀性的觀察及反應性的感受而已,還沒辦法達到讓學生可以從影片中詮釋內在經驗連結與產生應用及對策
再者那時候也只有一位學生,老實說我也不知道那是不是能稱之為學思達,或許那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安慰吧。
越南生下課後,我會在和韓國學生一起針對學習單進行討論,
當然提問的都還是以設計的學習單為主,不過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問一答,很少能有更進一步的討論,更別說會出現那種所謂「激盪的火花」了
這幾天能有機會在台大重新學習翻轉教室、學思達及提問的技巧三門課,扎扎實實的三門,更讓自己震撼與汗顏。
震撼的是三位老師對於改變臺灣教育的態度與堅持,汗顏的是本身自以為是的一知半解,
我想應該是老天爺看不下去了吧,所以才會再給我一次重新學習的機會,清清楚楚的重新檢視自己。
這三天對我來說就像個奇幻旅程,開啟了我不同的視野及眼界,對於之前不足或疑惑的部分,似乎更釐清了些許。
二月的台大學習之旅算是告一段落,接下來要全心準備開學的備課事宜,我應該會把這幾天學到的用在即將接手的班級。
OK!
期待三月的奇幻旅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